融大危机。
作为「亚洲四小龙」之一的中国香港,当然是索罗斯眼中的一块「肥肉」。之所以最后才对香港动手,除了香港本身根基深厚难以撼动之外,还因为索罗斯之流胃口大开,企图布一个更大的局,一口气吞下香港。
如果香港真的变成了下一个泰国,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:
富人的资产大幅缩水,他们手中的股票变成不定时炸弹,他们不得不关掉一些公司和工厂,甚至转移大量资产,进一步加剧金融混乱。
中产阶级惶惶不安,所有的努力都成了泡沫。有些人在卖房子,但是一再降价也卖不出去;有些人取消那些享受的生活项目,比如旅游;有些人将孩子从私立学校,转入公立学校。
至于更底层的人,原本就在拼命生存,此时已经失去希望。对他们而言,生活也许就是从一日三餐变成食不果腹,从拿最低工资标准的工作变成失业没有收入,从尚能生存变成似乎没有活路……
香港会坐以待毙吗?
索罗斯
二、兵临城下
起初,国际炒家们表现得很有耐心。
1997年7月中旬,少量的国际资本,开始对港元进行试探。香港金融管理局(以下简称「金管局」)只动用了10亿美元的外汇,加上一些常规政策,就稳定了局势。
普通的香港市民,几乎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,事情就结束了,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继续沉浸在一片繁华之中。
彼时的香港,是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、第六大外汇交易市场和亚洲第二大股票交易市场;香港各大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,共有近万亿美元的境外资产,占全球的8%。
1997年上半年,香港的经济保持着高速发展,楼市和股市不断创下新高。只要有新的楼盘开售,前一天晚上就会排起长队。港股恒生指数(简称「恒指」)作为香港经济的「晴雨表」,一路飙升,并在7月的最后一天,首次突破16000点。
种种迹象表明,金融风暴似乎被香港挡在了门外。
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
相对于亚洲其他市场,香港的底蕴固然深厚,但缺点也很明显:巨大的楼市泡沫、偏高的家庭负债、企业过度依赖借贷、贸易赤字严重等等。
这些问题,也被国际炒家们看得清清楚楚。所以,尽管没有大动作,但他们早就开始暗中囤积港元和期货合约,伺机而动。
果然,8月中旬,他们对港元发起了第